如何正确看待家暴行为?应该对家暴男抱有希望吗?

婚姻挽救专家
2023-09-28
2358
28

面对家暴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就对方的暴力行为进行一个识别,先判断对方的行为是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那个“家暴”。因为我们平时所说的“家暴”并不等于夫妻之间偶发的暴力行为肢体冲突。夫妻俩结婚过日子天天生活在一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难免产生一些矛盾摩擦,在矛盾激烈时双方都难免会由于一时冲动发生一些暴力的做法,他打了你或者你打了他。这种情况在所有婚姻关系里是比较常见的普遍的。如果我们动不动就用“家暴”来解释对方的行为,很容易把两人之间偶发的暴力行为上纲上线为较为严重的对方的一种大毛病,甚至你都会觉得这是令你不能容忍必须跟对方离婚的毛病。结果就容易导致婚姻破裂。

如果对方的暴力行为真的属于“家暴”,而你却理解成这是夫妻之间的常见的一种“打闹”,把这看做成简单的矛盾冲突。那你就会渐渐陷入家暴的深渊,一步步沦落成一个一再遭受家暴伤害而无法自救的人。结果就是,你在这段婚姻里持续遭受着痛苦不幸,你的孩子甚至家人也遭受着同样的痛苦。你继续这样过着没有未来,你的孩子和家人看不到希望,整日生活在恐慌焦虑之中。这样的结果肯定不是你想看到的。

所以说,面对家暴问题时,你一定要搞清楚,你遭受的究竟是不是“家暴”。如果不是,那就不要太过在意。如果是,那就一定不要大意,早日做好保护自己,为自己寻找生路的准备和计划。

在识别对方的暴力行为是否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家暴”时,要根据下面我讲到的六个特征来判断。

如何正确看待家暴行为?应该对家暴男抱有希望吗?-愿初情感

1、 家庭暴力是持续的高频率的

夫妻之间偶尔发生的一次暴力行为不能叫做“家暴”,因为这大都是对方情绪失控的结果,是一种冲动行为,没有持续性,发生频率极低。例如:几年才会有那么一次。例如:明显是你犯了错,而且还是一个严重的差错。但真正的家庭暴力必然是持续的高频率的。这个持续性表现为,对方的暴力行为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或者对方的暴力行为具有明显的某些触发因素。例如:对方每次打牌输了钱或者喝了酒就会打人。高频率是说,对方的暴力行为频率比较高。例如:他每个星期或每个月都要打你一次。

另外,真正的家暴行为除了频率高之外,还是不分地点场合的。施暴者不会顾及被家暴者的脸面,不会在意其施暴时是否有孩子或亲人在场。而对于一般性的夫妻之间的偶发性暴力行为来说,施暴者大都会适当考虑其所处的地点场合及是否有孩子在场,都会适当考虑被家暴者的脸面。当然,是不是顾及施暴的地点场合,并不能作为判断对方是否属于真正家暴的依据。因为有一些内心极度阴暗的家暴者,是会对自己的家暴行为进行伪装遮掩的。

2、 家庭暴力没有原因

夫妻之间一般性的暴力行为必然是偶发性的,并且偶发性的主要特征就是你犯了某个严重的差错导致了对方一时暴怒冲动,才最终导致了他的暴力行为。毕竟,你作为正常人,不会天天犯严重差错,对方也是正常人,不会由于你平时犯的小差错就随意暴怒冲动到要打人。所以,如果在你没有犯什么严重差错的情况下对方就随意暴怒冲动打你,那就可以判定对方的暴力行为是没有原因的。他暴怒冲动的原因不是因为你犯了什么错,而是对方具有家暴的欲望,他就是想要家暴你。即使他嘴上说你今天犯了什么错,或者翻旧账说你之前犯了什么错,也都是为他的暴力行为找一个合理借口。其暴力行为就属于典型的家暴了。

也正是因为真正的家暴是没有原因的,所以当你面对家暴时,不管你经历过多少次挨打。你的挨打经验始终无法让你总结出一条不挨打的规则,只要你遵守这条规则就不会遭受家暴。而无法总结出不被打的经验规则,也正是家暴行为除了给被家暴者带来身体伤害之外,又带来巨大精神伤害的主要原因。被家暴者天天生活在惊恐焦虑不安之中,精神状态极差,更有甚者会由于这种精神压力过大持续过久而形成精神疾病。

3、 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不只是配偶,还有孩子,甚至老人

在心理学上来说,家暴者是享受家暴过程的,他们既享受家暴过程中的自我攻击性完全释放的过程,又享受家暴之后他的攻击性释放完带给他的那种大脑清爽情感溢满的自我存在感。这导致了他们对家暴行为具有极强的成瘾性。家暴行为就像他们的精神毒品,他们不断需要这种精神毒品来刺激自己的神经系统。因此,他们不仅仅只对配偶进行家暴,还会对身边不强势对他没有强大攻击力制约力的亲人进行家暴行为。这其中往往孩子就是家暴的第二受害者。如果施暴者的父母没有足够多的经济价值,对施暴者没有足够的制约力攻击性,那他的父母就会成为家暴的第三受害者。当然,被家暴者的父母往往也会成为家暴的无辜受害者。

对于一般性的夫妻之间的暴力行为来说,家暴过程是令他们感到难受痛苦的,因为他对家暴对象的感情在家暴过程中会出现,这让他既打着对方又内心难受痛苦。家暴之后他们的内心状态不是自责和自我反思,而是认为这次家暴行为已经让对方感受到了惩戒,对方不会再犯错。所以他每对伴侣进行一次家暴,既会感到痛苦难受,又认为对方大概率会真的知错改错,所以不会享受家暴过程,不会总想拿家暴来对待伴侣。正常人的暴力行为往往是家里谁犯了严重过错才会对谁实施偶发的暴力行为。而不会随意对没有犯错的家庭成员实施暴力行为。这种正常的偶发的家庭暴力行为,孩子不会成为第二受害者。孩子及旁人是可以劝解施暴者停止施暴行为的。

4、 家庭暴力往往包含威胁恐吓

添加情感导师\/信:jiadais 一对一咨询帮你挽回失去的爱,修复您的婚姻情感关系!

人都是具有理性思维的,家暴者也不例外。他在对配偶或子女进行家暴的过程中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一种彻彻底底的伤害行为。在事后他也清楚自己的家暴行为还会持续,他知道自己的家暴行为是他们自身对配偶或子女的一种情绪价值需求难以自我纠正。他们更知道,家暴是不可持续的。终有一天他的配偶或子女会由于无法再忍受他的家暴行为而彻底离开他。所以他的理性让他做出对自己可能被众叛亲离的风险的一种防范机制,而这种机制要么是在家暴后对被家暴者进行极力安抚讨好,要么是对被家暴者进行威胁恐吓。他用这种机制预防配偶或子女逃离他。这属于一种家暴者对被家暴者实施的一种防止对方脱逃的精神控制。

对于一般性的夫妻之间的偶发暴力行为来说,在施暴者施暴的前后及过程中,往往都不存在对被施暴者的威胁恐吓。甚至还会要求或逼迫对方离开自己。

5、 家庭暴力的伤害行为强度大带有凌辱性

在心理学上来说,家暴是一种人格问题。成因是家暴者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养成了自身较为强烈的情绪刺激需求。他在实施家暴行为的过程中情绪极为亢奋,他把被家暴者当成自己的玩具,自娱自乐,对被家暴者没有丝毫的同情。为了完成他的施暴过程,他往往会找一些借口,而且完全拒绝被家暴者进行解释和自证清白。他会以莫须有的过错罪名来把被家暴者塑造成一个可恶可恨的对象,以给他自己提供一个对被家暴者进行疯狂伤害行为的借口。他用这个借口麻痹他对被家暴者的所有感情。他是十分清楚他的这种为了施暴而自我欺骗的心理活动的,但为了施暴,他宁愿自我欺骗。这就导致,被家暴者无论如何解释求饶,都是毫无意义的。

并且,对于家暴人格来说,他的好斗性极强,他家暴你你越反抗他越来劲。因此对被家暴者的伤害行为强度极大,往往不计后果。而且,对被家暴者的单纯的肉体伤害还不足满足他的亢奋,他还会在施暴的过程对被家暴者进行语言侮辱。例如:在施暴过程中撕破被家暴者的衣服,对被家暴者进行绳索的束缚,抓着被家暴的头发撞墙,强迫被家暴者下跪亦或者强迫被家暴者在寒冷的天气里淋冰凉的水等等。这都是家暴行为具有凌辱性的体现。

另外,在心理学上来说,人的攻击性最大的释放形式就是在暴力行为的基础上加上侮辱性凌虐性的言语或行为。因此,真正的家暴行为必然是带有被家暴者的凌辱性的。

对于一般性的夫妻之间的偶发性暴力行为来说,即使夫妻之间有暴力行为,那么施暴者对自己的行为也是有所约束的,不会不计后果。并且殴打行为就只是为了让对方疼痛,心理动机更侧重于疼痛惩戒。施暴过程中往往不会表现出凌辱性。

6、 家暴者对伴侣的情感需求里包含家暴需求

在心理学上来说,我们正常人的情感需求都是正面的情感需求,且随着我们跟伴侣的情感关系从激情期过度到平淡期,我们对伴侣的情感需求会变淡,因此跟伴侣的关系变得平淡,并相互都能够接受和适应这种相对平淡的关系状态,在这种平淡关系状态下都比较舒服自然。但是家暴者则不一样,他们对伴侣的情感需求始终都处于高位,他们需要伴侣持续不断地为他提供情感满足。但由于他的情感需求是过于强烈的,完全超出了常人的需求和供给能力。因此他的伴侣往往最终由于疲惫,无法再为他提供情感价值。那这时,家暴者就会主动向伴侣索取情感价值,而索取的方式就是以针对伴侣的各种攻击行为表现出来的精神暴力或身体暴力。

家暴的人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对伴侣实施家暴行为的人,但他们家暴的欲望和人格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他们在两性关系的早期,由于伴侣还能够给他提供足够的情感价值,因此他不需要通过伤害伴侣来索取情感价值。等到了两性关系进入到平淡期,难以再为他提供足够多的情感价值,因此他主动向伴侣索取情感价值的欲望和家暴冲动就出现了,并最终演变为他对伴侣的家暴行为。

家暴人格者对伴侣的家暴行为,对施暴者来说不是一种在必要时刻的自我保护行为或对两性感情关系家庭关系的一种保护行为,不是一种具有一定合理性的暴怒冲动时的冲动做法。而是他们自身内在的一种对伴侣的高强度情感价值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以家暴的形式向伴侣索取情感价值的做法。这种人对伴侣的家暴行为需求是合并到他对伴侣的情感价值需求里的。也正因如此,在人格层面或精神层面上来说,这种人是先天的家暴人格。他们对伴侣的家暴行为随着两人关系的发展,迟早会暴露出来。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又由于他们的家暴行为是一种他自身对伴侣的情感价值需求,所以他们的家暴行为必然是持续的,难以彻底自我纠正改变的。只有被家暴者彻底和他隔离开来,才能防止再一次被家暴。

上面讲了识别判断家暴行为是不是真正家暴行为的六个依据。据此你可以对对方的家暴行为进行一个识别。同时帮你从心理学层面分析对方的家暴行为原因。让你自己判断和想清楚,对方如果真的是一个家暴者,那么你到底能不能改变他,你自己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当然,家暴者并不是完全不可改变,通过一些心理学手段的干预,还是可以对一些家暴者进行校正的。但是很困难,我建议遭受家暴的人,最好还是离开他。

内容来自愿初情感老师原创、情感咨询师投稿以及优秀内容搜集,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永久地址:https://www.yuanchus.com/article-18779.html

相关精选婚姻挽救/分离第三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