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过情感伤害的人,往往会变得现实。
他们会讽刺真情、嘲笑婚姻,就算是相信这世上也许还有爱,也认定不会有人一直爱你。
作为咨询师,我也经常听到学员发出“不再相信爱情”的感叹。他们往往会带着充满悲伤和不确定的声音问我:“真的会有人一直爱你吗?”
这么说吧:
很难。但这不是因为别人情短,而是因为我们自己气短。
不管我们每个人自己承认与否,“捧高踩低”是人性本能。有句很难听的话是:“你是什么货色,我就是什么脸色。”
人可以非常迅速准确地感知到一个同类在以何种态度对待自我。你怎么和自己相处,ta就会用同等规格处理和你的关系。
一个人感知到你非常爱自己、尊重自己,ta就会敬你三分、畏你一分,努力学习你对待自己的方式,去爱你、尊重你;
而要是你周身散发着浓浓“不够爱自己”的气息,对方同样会有样学样,爱你爱得极不稳定。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人的爱实际上是对你“自爱”的投射。而很多时候我们很难一如既往地爱自己,于是他人就更难安稳长久地平移这份对你的爱。
你可能会对我这种说法不以为然,觉得你明明最爱自己了!
真的吗?那先试着做做下面这个“自测题”:
你发现爱人出轨,痛苦不堪。你打电话给自己最好的朋友。
ta说:
添加情感导师\/信:jiadais 一对一咨询帮你解决疑难情感问题!让您重获有品质的爱。
“早就跟你说了ta不对劲,你怎么就这么天真、不识好赖,连人渣都看不出来呢?”
ta说:
“ta一直对你挺好的啊!ta是不是有什么难处?是不是你哪里做得不好?
人都需要被称赞、被崇拜,是不是因为你说话难听总是不夸ta?是不是因为你婚后发福/生孩子后胖了一直没瘦回来?
是不是因为你把精力全放在孩子身上,两人房中事特别少?是不是……?”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想说真是交友不慎,我怎么会有这么冷血的闺蜜/兄弟?
事实上,在你最受伤时会这么说的不是哪位朋友,能这样一刀一刀在你痛处扎得又准又狠的也不可能是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陷入情绪深渊时,很多人会条件反射般地给自己贴上“抗挫折能力差”甚至“懦弱”的标签,责怪自己为什么不够好、不够优秀、不够坚强、不够“大气”。
怎么遇事就垮、沉溺痛苦无法自拔呢?
现在你明白了,让你无法释怀的不是别人,而是你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疯狂给自己伤口撒盐。
我知道,你想说也有许多人不会这样自我攻击。
好,那我们再换一个选项,这次你说的是:
“长这么大我还没受过这种委屈!我绝不饶ta!这种渣滓就该即用即弃!等我报复完、让ta尝尝比我现在更苦的苦头就让ta滚蛋!离不掉就把ta当工具人或取款机,一辈子在我脚下匍匐求我原谅、讨我欢心!”
这是不是就算极度“爱自己”的表现了?很可惜,这题你还是答了0分。
不论是自我打压还是唯我独尊,它们正正好就是自爱的反面。
01最常见的两种“不爱自己”的表现
01忘我卑微
以下这些情况,是你吗?
和爱人出现矛盾,你总是只找自己身上的问题;
被辜负、受委屈了,你觉得肯定是因为自己浑身都是毛病;
处事不果断,再怎么纠结反复,你还是会怀疑自己做错决定;
在承受痛苦时,你控制不住地自我攻击;
情绪久久难以平复,习惯性责怪自己没本领。
这种类型的“不爱自己”,通常会表现为你在关系中凡事能忍则忍,并且常常觉得自己被轻慢、被欺负。
对着闺蜜或网上的陌生人时,你句句都是对伴侣的抱怨;但真在爱人面前你却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不满。
你逃避冲突,或是用冷嘲热讽、话里带刺这种方式迂回“反击”。
这是一种缺乏自我价值感的心理惯性。
你从潜意识里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不够格”、“不合格”,所以很容易产生“慕强心理”——你觉得很多事情自己做不好、做不到,所以更倾向于相信他人的选择和能力。
即便是遭遇背叛,你也“不敢”不原谅或是慢慢原谅对方,你缺乏面对情感挑战的心理能量,只希望事件赶紧翻篇,最好对方或者是某种神秘力量能够打救你于水火。
而这份不够爱自己的气质,会迅速传递给你最亲近的人。
ta会复刻你对自己的态度,向你本人亲自学习不尊重你,甚至瞧不起你、嫌弃你。
而意识不到问题根源在自己身上的你,很有可能会错误归因,回过头来怨念世间无爱、人都短情,没有人一直爱你。
02狂妄自大
有人看到这里就会说,那我肯定不是这种类型!我最瞧不上这种“卑微娇妻”!
这样的人还会说:
“人都自私自利、势利眼,感情婚姻都是权衡利弊,有什么爱不爱的。”
“我只相信自己、只爱自己,谁敢得罪我就让ta滚,犯我者,我必十倍打回去!”
他们在生活中是不是真这副锱铢必较、洒脱狠绝的模样很难说;但我可以确定,ta也并不是真正爱自己、尊重自己。
在外瞧不起他人,往往是因为心底轻视自己;
正是因为一个人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当物件,才不把别人当人看。
耶和华说:“爱邻舍如同爱自己。”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并不是在说只有“圣母心”的人才真正爱自己,而是生发爱、感受爱的心理机制同根同源。
你对于物种同类的态度,要么是来源于你看待自己的视角;要么会同步到你对待自己的思路上。
痴迷“丛林法则”的,是让自己从人降级为兽;
认定人与人的相处全是利益交换,意味着ta也消解了自己的人性,把自己变成了物欲机器里一颗铆钉;
把“有仇必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圣经的,这份睥睨傲慢的态度也只会优先吞噬ta自己。
如果说前一种“不爱自己”是因为缺乏心理能量所以难以得到他人的爱,那这种把“他人即地狱”当作人生信条的人,除了自己谁也不尊重、谁也不相信,看到谁都只觉对方心怀鬼胎的人,则是他们自身的“善意接收器”坏掉了。
他们即便和“爱”撞个满怀都互不相识,身在天堂也只能体会地狱。
02那怎么才能真正爱自己?
坚定不移地爱自己之所以很难,是因为人会受情绪左右、向本能投降,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理清了什么是不爱自己,我们再来说说怎样稳定地爱自己:
01不喂养激烈情绪
我们每个人多少都做过情绪的“奴隶”,汹涌的情绪有多吓人,它就有多吸引人。
也许是童年阴影、也许是过往经历(例如人际交往不顺、情感破裂、遭遇出轨等),让你体验过不被爱的曾经。
有些深藏在你心底的负面感受从未被听见,而你不愿白白受苦,在潜意识里希望今天这个已经长大、更有力量的自己能“逆天改命”,能给自己一次重来、避免伤痛的机会。
为了做到这一点,你反复喂养那份消极情绪,让自己重历痛苦。
你在脑海中一遍遍咀嚼细节、回味过去、纠结错对、总结(很有可能是错误的)经验。
喂养消极情绪尚且如此诱人,更别说那份喂养积极情绪的冲动有多难以抗拒了。
我们痴迷于成为赢家:
金榜题名时热衷宴请宾客,以此放大荣耀感;
在和同事竞争升职中胜出时,沉浸式欣喜若狂;
人们追逐激情、认为爱情的魔力主要在于它给人带来的感官冲击……
这些下意识实际上都是在给情绪拱火,我们想借此获得或好或坏的极致感受。
但从个体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老师建议大家对于这种“高峰体验”秉持谨慎的态度,因为追求“极致”是把双刃剑。
过度喂养消极情绪,会让你沉溺痛苦无力成长,无暇创造未来的幸福。
正如“当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你。”;
过度喂养积极情绪,则无法避免“戒断症状”的反噬,无法感知平淡的幸福。
所谓“捧得越高,摔得越重。”
过度激烈的情绪会拉低人的智商,让你理智下线,无法为自己做出正确决策。
做出决定又缺乏心理能量持续执行,因为精力全用在应付激烈情绪上了。
不要沉溺在虚幻的情绪中,错过自己真实的人生。
“中间道路”总是更容易通往幸福,这是多数人知道,却少有人做到的人生智慧。
02练习“内观”,和自己保持恰当的距离
想要学会爱自己,最重要的是练习“内观”。
所谓“内观”,你可以理解为“向内观察”,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自我察觉”。
不管是忘我卑微还是狂妄自大,你会发现不爱自己的根源在于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主心骨。
Ta总是试图用他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为自己“伸张正义”,是因为ta和自己的感受与需求脱节,不知道自己体内到底流动着什么样的情绪,也不确定自己究竟要什么。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听起来很容易,但你会惊讶于有多少人从不探索自己的内部世界,而是被外在事件推来搡去,一会儿愤怒、一会儿焦虑、一会儿忧郁。
学会爱自己,其实就是学会和自己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
离自己太远,才会把自己当“外人”、当“客体”,习惯性忽视自己的存在。
你的怯懦卑微、内心腹诽却不敢正面发声,都是因为你太在意他人的看法,特别善解人意,偏偏最不心疼自己。
离自己太近,就是把自己当全知全能的“神”,除了自己无视一切存在。
这样又会让你刚愎自用,眼里只有自己。你深陷在自己的世界,无力从情绪泥潭中抽离,无法全面客观的分辨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情绪,变得周身戾气,让别人和自己都不敢爱你。
在咨询工作中,我发现大部分不够爱自己的人,都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反复横跳,一套行不通就彻底归顺对面阵营。
人在年轻时容易自我膨胀,像个唯我独尊的巨婴。
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直到被生活捶打,在挫折中学会不要那么“自我”;
于是你变得体贴,学会退让、忍耐和妥协,时间长了又发现这样容易受欺负。
然后你又认定展示软肋只会让自己受的伤更重,原来还是原来“爱憎分明”的自己更“厉害”!再次倒退回巨婴状态。
生命在流逝,你以为自己这样是“成长”,实际上你只是在原地打转。
你和自己的关系一会儿太近、一会儿太远,把自高自大换成柔弱哀怨,尝遍不如意的滋味后又变身复仇使者……
真正的爱自己,是和自己的关系不近不远;
是和自己走到恰好的距离,才能给自己一个拥抱、给自己那份你真正需要的支持和力量。
当然,不要以为爱自己代表既不能眼里只有自己、又不能满心装着别人,你需要的是在两者间灵活切换、把握尺度。
真正爱自己的人,ta恰巧最明白什么时候必须“以己为先”,什么时候又应该“体贴他人”。
我们中华儿女崇尚“和谐”、太极中也讲“阴阳调和”。
很多时候不是方法策略本身有问题,而是使用方法的人没掌握好应用强度和频率。凡事保持平衡才是答案。
要记住:过卑过亢都不是爱自己,不卑不亢才是。
03宽以待己、宽以待人
世界越来越大,人的心眼却似乎越来越小。
人们好像越来越追求极致和完美,网络上处处都是“道德洁癖”,甚至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哪怕有一点私心的地步。
自私、利己、计较、刻薄、软弱等等“阴暗面”明明每个人都有,但每个人又最见不得别人有。
我们对他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苛刻;对自己也既严格又别扭,力求把所有人都塞进“道德标兵”的模具里。
但人并不是器具,圈地为牢无法长久的安放你和爱人的个性化需要。
一个人的“人格流动性”越强,ta对自己、对他人就更具有想象力和包容力。
所谓的人格流动性,指的是我们认可自己和他人拥有“自益”的智慧,你我的每个决定背后一定在某些层面对自己有好处、能看见彼此犯错背后的无奈、尊重各自的选择。
鉴于各个平台上爱鸡蛋里挑骨头的“杠精”学员实在太多(恰好证明了前面说到的很多人越来越不宽容……)我在这里还是多此一举的强调一下:当我说宽容是通往自爱的路径时,不是说要你毫无底线、放弃对道德的要求。
恰恰相反,真正的爱人爱己是“戴着镣铐跳舞”,在基本价值观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抓大放小,不要求对方和自己的完美,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如何让彼此更舒适上。
03学会爱自己别人就会爱我?
一个温柔对待自己、真正爱自己的人,总是更容易得到别人持续输出的爱意。
这不仅是因为我前面说到的别人会学习你对待自己的方式,更是因为自爱自信、自我认可都会让你从内而外散发魅力,引发他人的好奇心、探索欲,禁不住想要了解你、对你好的欲望。
因为你已经知道,真正爱自己是一件多难做到的事情啊!
一个真正内心自洽的人一定会在人群中闪耀着光芒,让人想靠近、想爱ta、想留在ta身边。
真正爱自己的人,在关系中也更有安全感。Ta不畏聚散,不束手束脚,反而更投入、更沉浸的去爱,ta给爱人带来的感受是很难被他人替代的!
浸泡在这般爱意中的伴侣,不知不觉间就一直爱着ta了!
最后想说,我们和所有人共享一个客观世界,但在大部分时间里,每个人都只是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生活。
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你就活在怎样的世界里;
你怎样评价爱和关系,决定了你是否能拥有爱、得到好的关系。
能不能有人一直爱你?当然可以!
但在此之前,那个会一直爱你的人,首先应该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