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出轨却没有离婚的女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婚姻挽救专家
2023-07-08
2092
32

老公出轨却没有离婚的女人,结局有这三种:

第一种女人将爱的希望寄托于婚姻关系,无法从老公出轨中走出来,把自己逼疯;

第二种女人浑身充满了恨,在婚姻中与老公互相折磨;

第三种女人通过自我重建,将这段经历看作人生的一个片段,最终得到疗愈。

如果婚姻让你深陷痛苦,希望你能学着重新疗愈自己,展开新的人生。

我相信看到这里的你,无论是选择继续待在婚姻里,还是选择离婚,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像第三种情况那样,能够获得疗愈走出被出轨的伤痛,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想要做到这一步,你必须要有这三个方面的觉悟:

01 “恨”是一种自我消耗,被出轨以后可以允许自己恨对方,但不要一直沉浸在恨意里消耗自己

他的出轨仿佛在向你宣告,你们许诺的誓言,无法实现了。你对他赋予的全部信任,而今看起来像个笑话。

当他说他爱你的时候,那个女人也分享着他的时间,他的精力,他的爱情……而你却被蒙在鼓里。

也许,他还会跟那个女人说起原本只属于你们的秘密,你不再是他的唯一,原来,你只不过是他的选择之一——你感到屈辱、愤怒,浑身充满了恨。

你恨第三者破坏了你们的家庭,而他却将那个女人保护得很好,好像你才是他们纯洁爱情的破坏者。

你恨他的懦弱与愚蠢,一时脑热地出轨,竟然想要两全其美,让你不得不面对他的残局……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恨”是一种死本能,是一种激烈的情绪,它是灿烂的,它是一种渴望“生”的能量。

生活中,我们需要有一点“恨”的情绪在,但如果一个人长期被仇恨裹挟,则会错过许多的美好,变得尖酸、刻薄,甚至会对自己产生厌恶的情绪。

添加情感导师\/信:jiadais 一对一咨询帮你解决疑难情感问题!让您重获有品质的爱。

恨其实比爱更要消耗心力,它是一种求而不得的状态。

不知你有没有看过《恋爱先生》?

剧中,男方因为出轨觉得自己对老婆有所亏欠,因而在以后的生活中都低三下四,小心翼翼地处理双方关系。

但是女方受伤的心并没有在这种关系中得到修复,每一次丈夫单独外出,她都会认为是对方想要偷情。

丈夫每一次无奈地叹气,她都认为是丈夫在表达对自己的不满。

这段婚姻关系中隐藏的猜忌、仇恨,很难因男方态度的变化去抚平,至此,婚姻关系走向崩溃也是必然。

这其中,也是因为我们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题——如何化解心中的仇恨。

应该没有人没看过《情深深雨蒙蒙》吧?

你可能会说,如何化解心中的仇恨跟这部皆大欢喜的爱情片有什么关系呢?

它的原作《烟雨蒙蒙》其实是一个悲剧,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异常强烈,情感也异常强烈。而最终无论是主要还是次要角色,无一人得善终。

女主角“我”陆依萍是个感情强烈、性格执拗的少女。她渴求父爱,也渴望爱情,但她的爱只会以伤害他人或自伤的形式去表达。

她的父亲陆振华深爱初恋萍萍,在萍萍死后不断寻找替代品,得到后再肆无忌惮地抛弃,以填补内心的黑洞。

本要用爱去治疗依萍的何书桓却被依萍同化,以利用如萍的方式去报复依萍,直接导致了如萍的自杀。

而柔和的、善良的女性,均极软弱无力,如依萍的母亲文佩和如萍,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恨的巨轮搅碎。

甚至连书中的配角、依萍的好友方瑜,全书中最清醒冷静的形象,最终也因爱而不得,放弃所有世俗生活,去做了修女。

陆振华的葬礼结束后,梦萍向依萍大叫发誓自己会报复……小说的结尾是这样的:依萍收到书桓从纽约写来的信,「我们并不是犯了大过失,只是命运弄人而已……时间或可治愈一些伤口」。但是,「窗外,蒙蒙的烟雨仍然无边无际地洒着」。

小说里的仇恨并没有得到化解;而电视剧版的《情深深雨蒙蒙》里,为什么大家都能“善终”呢?

实际上,电视剧版的《情深深雨蒙蒙》增加了杜飞、秦五爷的角色,而如萍的性格也稍有改变,再加之战争的因素,隐藏了主角们无法在亲密关系中化解“仇恨”的事实。

任由心中的仇恨控制我们的心智,这显然是悲剧的开始,但我们能不能为自己的人生增加一点可能呢?比如像杜飞那样乐观,像秦五爷那样通晓人情,像被改变了的如萍那样豁达?

假如我们愿意从此刻改变,尝试着与心中的仇恨和解,那么以后的每一天,也将离幸福更加靠近一点点。

02 面对伴侣出轨,不要把自己未来的赌注交付给对方处理,而是要走出不安全依恋的局限,获取爱的能力

出于利益的权衡也好,或者因为你还爱着他也罢,最后你选择了不离婚,但是你仍然感觉到痛苦和煎熬。

此时此刻,你的内心在想什么呢?

“再给他一次机会,这是最后一次,如果他再做出对不起我的事,我就真的下定决心离开了。”

“只要我对他好,他总有一天会被我打动,知道我多么地好,知道懂得珍惜我的这份好。”

“他出轨了,说明我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我无法接受自己不被他爱的这个事实!”

……

你以一种“自我牺牲的爱”,持续地佐证“自己不值得被爱”的这一事实,假如你一直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无异于把个人的生杀大权交给了他人,又如何被爱呢?

想一想,是什么在阻碍着你获得“爱”呢?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从出生就具有一定的性格倾向,后天家庭教育也会对其人格的产生及稳定形成影响。故此,巴塞罗缪和霍洛维茨将成年人的依恋关系分为四类:

(1)安全型: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他人也是值得爱和信任的。

(2)专注型: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和没有价值的,但他人是可以接受的。这种类型的个体总是努力赢得他人的接纳,并以此支持消极的自我表象。

(3)恐惧型: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是消极的。这种类型的成年人可能因为害怕他人的拒绝而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

(4)冷漠型:对自己的看法相对积极,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但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这种类型的成人会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作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

依恋理论认为,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的一种对他人的预期,决定了人的处世方式。

内部工作模式会在以后的其他关系、特别是成年以后的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安全型依恋关系以外,另外三种依恋关系类型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我否定”与“回避”手段。

一个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的人,无时不刻都在寻找着自己值得被爱的证据。

在一段婚姻关系中,一个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的人,会制造冲突来向你寻求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证据,比如,他们故意对你说:“我不行,这太难了,我做不到。”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十分渴望你的鼓励;

再比如,加完班,接受女同事的邀约一起吃饭、喝酒,在感情方面,他们容易为了“让别人觉得舒适”而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尤其容易在出轨中迷失自我。

这源于他们内在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的,是需要被人看见的,因而更加渴求被接纳。

事实是,他的依恋类型并没有因为你们的婚姻而得到成长,内在还是渴望被更多的人接纳,这就容易导致他们一时出轨的行为。他为什么无时不刻都渴望自己被他人接纳呢?

这可能需要追溯到其早期有经常被拒绝的经历,这种经历使他形成了一种对他人的预期,即“别人经常会拒绝我”。

因此,如果你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强迫他与第三者断开联系,而要分析这种“怕”产生的来源。

研究发现,通常存在有“自我否定”与“回避”的依恋类型,在早期成长中,会有一位对其情绪并不敏感的母亲或者其他养护者。

比如,在其幼儿时期,养护者经常会忽视他的需要,或者习惯于采取拒绝的养育方法,不给予积极关注,不愿意对他表现出喜爱和亲昵等。

当他成长成人,这样的“怕”仍然会时不时出现,换句话说,他的内心力量感是很弱的,因而他需要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结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力量感。

假如一个人的内心力量无法做到自我满足,第三者会源源不断地出现于婚姻之中。实际上,婚姻中的夫妻双方,如果有一个人是安全型依恋关系,也可以带动另一个人成长为安全型依恋人格。

要怎样成长为安全型依恋人格呢?

我更倾向于使用“培养伴侣双方的安全感”,而非“给另一方安全感”的说法,一段安全的关系不只是其中一方的责任,双方都要做出相应的努力和付出。

1、了解自己的依恋关系类型和常用的应对方式 ,我们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恋爱。 了解自己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当我们看到自己的依恋类型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和影响我们的,以及我们会采用什么常用的应对方式时,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做出改变。

这里有一个小方法可以帮助更好地进行梳理: 将一张纸一分为二,在左侧列举一些容易引发依恋模式的场景(例如伴侣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回应你的消息,或者与伴侣长时间的分离),以及在这些场景里自己的情绪、想法和行为。

然后在右侧列举理想状态下你认为最好的、最有利于双方关系的结果。然后问问自己,如果按照左边的想法去行事,真的可以得到右边的结果吗?

如果我们可以看到自己在焦虑、愤怒、指责、攻击、逃避、疏离等种种情绪和反应背后真正想要表达的需求是什么,就可以更直接地表达出真实的需要,这远好于拐弯抹角、层层掩饰的表达。

比如,我和老公决定和好的时候,我对于“第三者”的事情非常在意,常常会说“你是不是还喜欢XXX”,“你怎么不回去找XXX呢”。

我会测试他的反应,他会有些烦躁,不明白我为什么总揪着这个事情不放,有时还会因此发生争吵。

其实我很重视我们之间的关系,想要的不过是老公的支持和陪伴。

2、了解对方的依恋关系类型和常用应对方式,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了解我们的伴侣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我们对伴侣的依恋类型有足够的了解时,就可以知道对方一些常用的应对方式,也可以更好地拨开迷雾看到这背后真正的需求。

有些时候知道对方很多行为并非是针对我们自身,而是受过去经验的影响做出的本能反应,就足以让我们感到安心许多。

这个过程也可以用一张纸来辅助进行,纸的左边写下情境和对方的应对行为,右边写下你理解到的对方的需求。 然后问问自己,在看到这些需求之后,是否还有那么强烈的情绪反应吗?

当你看到你的伴侣在所谓的“作”(比如婚姻美满还是出轨了)背后,实际上是他/她对于获得你的关心和支持的强烈渴望时,就不会觉得对方是在无理取闹,由此可以做出更加积极的回应,打破原先的负性循环,让双方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安全。

进行沟通和商讨。伴侣不是敌人,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建立安全的关系才是共同的目标。

伴侣之间的沟通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这里有一些可供参考的用来探讨的问题:

在什么情境下会让你们有不安全感?

你在亲密关系中感到不安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你这样做的目标是什么?是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你有达成想要的结果吗?现实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

你这么做真正想要表达的需求是什么?你这样的需求有被他看到理解到吗?

如果没有,那他看到的是什么?与你想表达的有什么不同?

他又做出了什么样的回应?他做出这样的回应是想要达成什么目标?是否达成了他想要实现的目标?

他想要传递出来的需求是什么?他的需求是否有被你理解到?

你看到是什么?又会做出怎么样的回应?

用这些问题帮助找到相处中的负性循环,然后用下面的问题尝试做出改变:

(1)你们彼此双方存在着哪些误解?

(2)在过去的互动当中有哪些因素在阻碍着你们双方尝试新的方法?

(3)你们可以做些什么让事情变得不一样?

对这些问题每多了解一分,你们之间的信任也会多增加一分,安全感也会越来越牢固。

03 被出轨巨大的丧失感会破坏你的“内在小孩”,斩断你与自我的联结。你需要尝试重新与自我建立联结,拥抱内在小孩,建立自我完整性。

明星马伊琍在得知丈夫出轨后,在微博写下:“恋爱容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

简单几个字,道出婚姻与恋爱的差别——出轨的人,并不会蓄谋出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出轨是高概率事件。而婚姻则意味着一份责任与承诺,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坚守婚姻确实是十分不容易的。

正是因为婚姻被赋予了这样的价值,我们很容易就会认为,婚姻是爱情的保障,婚姻是爱情的终点。

但是仔细想想,爱情是能够被婚姻保障的吗?

这样的想法好奇怪:觉得爱情能够被婚姻,能够被家庭保障,这一切只是源于婚姻誓词中:“我想跟你过一辈子,我会永远爱你,我想对你好。”

婚姻就与爱情的保障画上了等号,在这样的认知思维框架下,内在的小孩会认定,婚姻就是爱情的保障,他爱你,就会满足你的期待。

因而,当我们婚姻遭遇第三者,就会很受打击,感觉到巨大的挫折,这意味着内在价值的否定。

你会觉得婚姻如此无力,恍然惊觉,曾经的誓言原来并不能保证你们的爱情永久新鲜,但是,在无法重建思维认知以前,你也只能努力地相信,婚姻就是爱情的保障,因而陷入自我混乱的痛苦。

他又是怎么想的呢?

当他对你许下誓言,那一刻他确实是想与你天长地;当他出轨,那一刻他确实是只想与第三者轰轰烈烈爱一场。

他是不想兑现承诺了吗?他是不想与你继续过下去了吗?他是不爱你了吗?

也许,他在尝到出轨的甜头后,也考虑过要不要进入一段新的婚姻,但他也清楚,恋爱是一回事,婚姻是另一回事,因此,大部分出轨的男人并不会想与第三者重新组建家庭,他们只希望将两者维持在一种平衡的状态,但总会有外力因素打破这种关系,当失衡的状态出现,出轨的男人再忙着寻求办法补救,为时已晚。

哲学家叔本华说:“欲望得到满足就会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人就是在无聊跟痛苦之间徘徊。”

后来,心理学对“欲望”有了更深刻的定义。Bazerman 等人用“想要自我”和“应该自我”来区分个体的短视行为和理性行为,认为人们的内心深处有两种相冲突的声音——“应该自我”与“想要自我”。

他任务,这是两种具有竞争性的不同需要,前者可以看做是一种“理智性需要”,而后者则是一种“冲动性需要”。

“应该自我”体现了我们理性的、认知的、考虑周到的、冷静的一面,而“想要自我”则表现出我们情绪化的、感性的、冲动的的一面。

“应该自我”包含了伦理意图以及想要遵守道德原则的意愿,而“想要自我”则折射出更多的自利偏好。

当我们无法处理好“应该自我”与“想要自我”两者的关系,就会出现内在冲突。

比如,当你觉得“我应该原谅他,毕竟他已经回归了家庭”的时候,“想要自我”告诉你,“我不想原谅,我现在还想继续在这个伤痛里,我想得到更深层的疗愈”,这时就会出现冲突——虽然你嘴巴上说着原谅,但内心却无比痛苦挣扎。

当这种“心口不一”的时刻出现,你可以停下来想想,是什么造成了你内心的冲突。

还记得我在之前提到的“课题分离”吗?

“要不要原谅他”是你的课题,而“如何求得你的原谅”是他的课题。

现在,你已经做出了你的选择,你想要原谅他,但是你无从得知该如何原谅他。

你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你把“如何求得你的原谅”也一并划入了你自己的课题中——这就很容易陷入自我混乱。

往深处说,“如何求得你的原谅”的背后是关于“如何爱一个人”,而“要不要原谅他”的背后是“如何爱自己”。

也就是说,他在这场变故里需要学会如何去爱,而你需要学会如何爱自己。

你当然会希望他能够幡然醒悟,立马懂得如何用你能接受的方式去爱你,但现实就是现实,没有那种能让人立马改变的魔法。

因而,当我们彼此按照各自的节奏去处理自己的课题时,一切才会开始积极转变。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才算是“爱自己”,你可以这样想:今天,你依然痛苦于无法原谅他而感觉到折磨,他出轨了,那些画面、那些记忆反复在你脑海里出现,即使他表明态度回归家庭,你依然会怀疑——你之所以会感到痛苦,是因为在潜意识层面,你还没有准备好原谅他;

而在你的意识层面,出于你对爱与亲密关系的认知,你觉得自己“应该”原谅他,可你就是无法做到潜意识与意识的一致,于是你口中说着原谅,却把“还没有准备好原谅”这样的情绪压抑在潜意识层面。

这种方式,并不是“爱自己”。

一个懂得如何爱自己的人,不会在亲密关系中让自己感到不舒适,他们懂得如何调节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冲突,换句话说,他们更懂得如何正视内心的感性声音。

如果把潜意识看做我们内心深处的小孩,小孩子往往不会去引导别人的情绪,小孩子难过了就哭,累了就睡,饿了就吃,他们发出的声音也都是感性的。

比如,我还不想原谅他,我还很难过,我还想逃避一下……

而意识层面则是我们成年人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弗洛伊德将其称之为“良心”,它往往发出理性的声音,比如,我应该原谅他,我应该准备好了,我不能逃避……

假如不能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会出现自我冲突,而由于潜意识长期被压抑,也会导致一些精神层面的疾病。

“爱自己”往往有种“放过自己”的意味在里面,就好像你和你内心那个叫做“潜意识”的小孩坐跷跷板,他上去了,你就下来了,我们可以尝试着把他们调和到一种平衡状态,尝试着与这个小孩对话:

“你说,我在听。”

“我理解你的难过,我在听。”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与内在小孩对话而达到一种平衡,假如内心矛盾冲突过深,则有可能变得更加混乱,这就好比金庸武侠剧里练武功走火入魔,两股力量同时注入体内,无法调和,大侠吐血,神志不清。

因此,老师建议你能找到一位合你眼缘的心理咨询师,与其建立客体关系,去疗愈内心的伤痛。

大部分人不会拟定好一个出轨计划,他们只是心魔战胜了理智,一时擦枪走火,却又存在一种“惰性”,对第三者和自己的婚姻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可以解决好这两种关系,直到东窗事发,才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法处理好这样的情况。

那些在婚姻中遭遇出轨,却没有选择离婚的女人,有的痛苦挣扎,不是她们不知道男人在想什么,只是她们还不知道要怎么面对对方这样的未知面;

有的欣然接受,与老公一起不再逃避亲密关系中存在的问题,重新建立关系模式,融合、成长。

如果你仍然因为他的出轨而感觉到痛苦挣扎,那么,用对的方式转变为平和幸福的婚姻状态,你准备好了吗?

内容来自愿初情感老师原创、情感咨询师投稿以及优秀内容搜集,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永久地址:https://www.yuanchus.com/article-12002.html

相关精选婚姻挽救/分离第三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