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恋爱脑”,反而更容易收获幸福?

婚姻挽救专家
2023-07-08
2324
11

为什么进入两性亲密关系后,会变得“降智”?

因为恋爱可以让两个成年人,重返“母婴”依恋关系。而恋爱里的“降智”,其实是一种依恋状态中的“退行”。

当相爱的两个人在亲密关系里感到安全、平和时,彼此的言行会从成人状态“退行”到母婴依恋状态——就像婴儿面对母亲的状态,以粘人、撒娇等幼化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依恋;而母亲也以同样的回应表达自己的亲昵。

比如婴幼儿会找母亲求亲亲抱抱举高高,比如母亲会称呼孩子“宝宝”“宝贝”“乖乖”——这些都是表达亲近的意思。

而热恋里的情侣腻歪到一定程度,也会“退行”成幼儿说叠词“吃饭饭”“睡觉觉”,要亲亲抱抱举高高——同样也是对伴侣表示亲近。

当然,成年人的这些幼态言行举动放到大众化场合,确实会引起某部分人的心理不适。

但如果是在专属于两个人的亲密关系里,这种降智”的行为也并无不妥,只不过是彼此足够轻松、惬意、对关系感到满意安全的体现罢了。

毕竟,成年人为了处理好生活、工作、社交关系等等琐碎,必须时常保持独立、清醒、理智的姿态,已经耗尽心力。

如果在专属于个人的两性亲密关系中,也要时刻绷紧神经,维持清醒状态,那也未免太凄惨了。

所谓“智者不入爱河”。

过于理智的人在感情中并不能真正地打开自我,也无法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不敢表达脆弱,不敢表现出自己的愚昧。

时时刻刻戴着面具,维持着体面,看似处处有退路,不容易被欺骗,但永远也无法品尝到被人真正地接纳与呵护,与人真正地亲近所带来的的满足感。

而两性亲密关系对于大多数来说,就是为了向另一个人展示真实自我,暴露脆弱,慰藉内心的缺失,获得接纳。而不是为了比谁更理性,谁更机智。

毕竟展示理性与机智的机会那么多——在学习、科研中取得成就,在仕途、人际交往中获得尊敬——都可以供你发挥,又何必在恋爱里“炫技”呢?

添加情感导师\/信:jiadais 一对一咨询帮你解决疑难情感问题!让您重获有品质的爱。

当然了,凡事过犹不及。

在两性亲密关系里,绝大多数相爱的两个人并不是以成年人的姿态,去寻找一个完全独立的成年人。而是带着自我内在的“缺失”,去寻找与自我契合的人,来弥补内在自我。

而“退行”行为可以帮助我们重温最原始的母婴关系,在重温的过程中,逐渐弥补我们在婴幼儿时期所遭受的忽视、伤害等等心理缺失,重新找回安全依恋的感觉。

但如果过度沉迷于“退行”的状态,完全把伴侣当做“母亲”一般依赖,反而容易变成一种“心理退行”。

“心理退行”就是在认知与心理方面,将自己与伴侣的关系演变成“母婴关系”——即深度依赖伴侣,无法接受任何形式的分离,无法独立,甚至为了继续维持关系而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

在两性亲密关系里,“心理退行”并不不利于个人成长。甚至还有可能因为过度依赖,造成“丧失”与“分离”的焦虑。

比如有的人陷入热恋后,荒废学业、工作,放弃个人社交关系,将所有精力全部投入到伴侣身上,时时刻刻与伴侣绑定,失去了成年人该由的独立自主,也失去了成年人对自我的责任。

一旦伴侣提出关系解体,就如同“母亲”离开婴幼儿,仿佛失去了全世界。所带来的“分离焦虑”就会给彼此带来各种负面情绪——比如焦虑、抑郁、愤怒、悲伤、恐惧等等。

总的来说,恋爱里的“降智”有好有坏,就看你是“行为降智”还是“心理降智”。

“行为降智”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彼此更亲密。

“心理降智”会让人变得过度依赖,无法独立成长,在面对分离时,容易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拔。

所以,让人降智的不是两性亲密关系本身,而是恋爱中的脑补行为,也就是“心理降智”。一个人在恋爱中的降智情况有多严重,主要取决于TA在亲密关系中有多爱脑补。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学历高、工作能力强,但是一谈恋爱就变成傻乎乎的恋爱脑?

好像那些曾经用在学习和工作上的聪明劲都不好使了,明眼人都能看出对方不是良配,为什么就TA本人看不出来?

这是因为,很多时候两个人虽然同处于一段恋爱关系中,但是大家谈的根本不是同一段恋爱,两个人的内心剧本是完全不同的。

一方只是勉强凑合着想试试,另一方脑补的却是对方兜兜转转终于认定我是真爱的剧本;

一方想分手又不想承受压力于是开始冷暴力,另一方脑补的却是对方一定有什么苦衷怕我担心的剧本;

说得再直白一点,爱情滤镜之下,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大概率不是的。

就是这种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不对称,让恋爱中的人失去了原有的清醒理智,看起来像个傻瓜。

所以,恋爱中的降智现象跟当事人聪不聪明、情商高不高其实没什么关系,真正与之相关的是一个人的人格发展阶段处于哪个位置。

人格发展阶段处于较低水平的人,会渴望关系一直停留在理想化状态,不断美化伴侣的一切言行,停留在一种彼此高度融合的体验中,甚至会产生一种爱对方胜过爱自己的错觉。

这个时候,当事人往往会无条件地信任对方,甚至是无视现实中的种种bug、盲目地信任对方。

因为此时此刻,信任本身已经不再是一种理性的价值判断,而是一种狂热地想要借助对方实现自恋投射的内在需求。

这种内心需求自有它的达成轨迹:

伴侣是否完美,直接关系到我是否完美,所以伴侣不可以有任何瑕疵,因为那会直接威胁到当事人的自恋。

一旦当事人的自恋受损,也就意味着TA无法借助对方进入一种理想化的叙事状态——我是正在被爱着的,我是值得被爱的。

就好像心理学上的聚光灯效应,我们往往会高估外界对自己的关注程度,误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举手投足都会引来他人的评判和遐想。

这种心理效应在生活中当然有可能带来一些麻烦,比如容易感到尴尬、或者总害怕自己会在众人面前出丑等等,但在亲密关系中,很多人是非常需要、甚至迷恋这束光的。

尤其是,如果一个人在原生家庭或者早期成长经历中从未体验过那种被一束光照见的感觉,就越容易在亲密关系中追求这种独一无二的浪漫叙事。

所以,你也可以理解为,恋爱中的降智现象其实是一个人为了维持自己想象中的理想自我,潜意识里自愿付出的代价。

它降低的也并不是我们的智商,而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能力和接纳能力。

它的好处是让陷入恋爱中的人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美好体验,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来自他人的积极关注;

它的坏处也显而易见,一个人一旦开始扭曲现实,或者凭个人喜好对现实进行加工,就算再事出有因,被现实打脸也是迟早的事。

我们渴望爱、追逐爱,很多时候甚至愿意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但是,我们也迟早会在成长中明白,完美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爱是不存在的。

亲密关系的不断递进,必然伴随着理想化破灭的过程。

我们不仅要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自恋,也要懂得如何接纳自己的自恋受损。

这不是向现实妥协,也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除了婴儿期全知全能的快乐以外,我们也需要学着体验另一种更深刻的快乐。

学着看见和接纳真实的自我,并在现实中获得更多成长,我们才能拥有更健康的自体关系;

学着与伴侣最真实的部分协作和链接,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自恋,而是在彼此身上体验到一种毫不动摇的依恋和信任,我们才能拥有更具支持性的亲密关系。

降智并不是爱情带来的负作用,而是我们对自我、对关系觉察不够的负作用。

智慧和爱情是可以共存的,不仅如此,想要维系一段滋养彼此的亲密关系,智慧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

我们需要学习共情、学习理解、学习接纳、学习写作、学习分享……

只有这样才不会傻乎乎地活在臆想中的爱情世界里,最终被现实虐得头破血流。

允许自己和爱人走下神坛,这才是成年人的爱情落地生根的开始。

最后,老师想说,在两性亲密关系里,不必过分介意“降智”“恋爱脑”等标签。

只要你能独立地为自己的言行、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就算你在伴侣面前做回小孩子,那也是一种幸福。

内容来自愿初情感老师原创、情感咨询师投稿以及优秀内容搜集,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永久地址:https://www.yuanchus.com/article-11983.html

相关精选婚姻挽救/分离第三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