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时情绪不稳定的爱人,让人格外体验到爱情的浪漫与荡气回肠;结婚后,才发现情绪稳定才是作为爱人的最大优点,因为与情绪不稳定的伴侣长期相处,体验感几乎与放松舒适无缘,甚至是如履薄冰。
有不少学员为此感到困扰——爱人情绪不稳定,难以沟通,我该怎么办?
关系里如果爱人稳定地表现出情绪不稳定,通常是内在关系模式不稳定的个体,通过控制与依赖的方式,渴望实现亲密关系的融合。
情绪不稳定只是这一心理过程的外在呈现形式。
守护“自我边界”,是与情绪不稳定型爱人相处的核心所在。
所谓自我边界,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自我边界是看不见的,但却真实存在。
乔治·戴德在《自我边界》里一针见血地点出:“边界”混乱是生活中所有人际问题和矛盾的核心。
与情绪不稳定的爱人相处,如果自我边界模糊,则会经常被爱人带跑偏,不懂拒绝,替对方承担责任,专注于爱与无私,在关系中心理卷入程度过高。
带来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身不由己、心累、压力甚至无助。
先来将伴侣整个心理过程浮出情绪的水面。
01情绪不稳定来源于错误认知和渴望融合的需求
很多人以为,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引发了情绪。但是同一件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
因为真正决定情绪的,是每个人不同的认知。情绪的好坏,在于我们对产生的事件有着怎样的认知方式。
也就是说,我们的情绪来源,不在于人和事,而在于我们的认知。
与情绪不稳定的爱人相处是怎样的体验?
添加情感导师\/信:jiadais 一对一咨询帮你解决疑难情感问题!让您重获有品质的爱。
Ta会因为日常小事产生不合理的明显愤怒,会经常性发怒或者使用冷暴力;
Ta不接受你的任何解释,并将你对自己正常的维护视作是在有意对抗ta;
Ta沉浸在自己的负面情绪,认为你应该对ta的情绪负责,有义务让ta感觉变得好一点;
Ta对你缺乏共情,并使用自己的标准定义你,只想你完全按照ta的意愿行事;
Ta抗拒你几乎所有表现出独立性、或者不符合ta预期的行为,哪怕是表达爱意;
Ta在你未能遵从意愿行事时,对你实施惩罚,让你明白这么做将要付出的代价……
仔细检索这些体验背后,你或多或少会感受到伴侣情绪不稳定背后,以下关于爱的认知:
你爱我就应该和我想的一样,你爱我就应该和我站在同一立场,你爱我就应该按我的意愿行事,你爱我就应该为我改变,你爱我就应该让我感觉好一些……
如果你让我感觉不到爱了,我就要攻击你、惩罚你。
显然,以上关于爱的认知是极不合理的,因为这是在努力消除关系中另一个人的独立性,想要与对方融为一体。
融合,是让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变成同一个人,一方希望另一方与其感同身受,比如:我都那么难过了,你还能高兴起来?
融合让双方紧紧地绑在一起,但也让双方失去了自我的空间。
融合分为主动融合和被动融合。
主动融合,在关系中会表现强势的控制;
被动融合,则在关系中表现为讨好、服从的强依赖性。背后都是同样依赖关系、渴望融合的需求。
这也是为什么部分人在与情绪不稳定的爱人相处时,仍会有不错甚至“美好”的体验感——情绪不稳定是真的,但“掏心掏肺热烈的爱”也是真的,同时感到自己是被爱人依赖的、是重要的。
然而长期处于这样的关系中,带来最明显的感受将是心理被过度卷入,自身独立存在性是不被接受的。
心理过度卷入:是指个人在心理上与环境信息的关联程度过高。
心理过度卷入,使你容易受伴侣情绪影响,把自己和伴侣的言行联系在一起,导致情绪波动大。
融合首要是让双方保持一致,获得安全感,不一致会有不安全感。
当伴侣在关系中想要主动融合时,此时你象征独立性的行为都会被排斥,比如:解释,表达不一样的看法,主张个人意愿的沟通等等,会变得无效或者被反驳。
可以说,情绪不稳定型爱人,所有言行和情绪的动机都是为了实现亲密关系的融合,是脱离生活情境和事件本身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难仅仅根据当下发生的事件,来理解情绪不稳定型爱人的反应和言行,难以有效应对。
02情绪不稳定源自内在关系模式不稳定在亲密关系中的投射
情绪不稳定型爱人,通常早年有着同样情绪不稳定的养育者,以及创伤性的童年经历。
当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建立稳定亲密的依恋关系,获得了足够爱的体验,他就可以充分地成为他自己 ,实现与原生家庭的分离。
但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未能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未能获得足够爱的体验,甚至是被忽视、被控制、被打压等负面经历,就会形成童年创伤。
创伤,让我们无法从与父母的关系中分离出来,固着在早年亲子关系的模式中。
内在关系:即“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
我们童年和父母的人际关系互动,都会被我们内化到内心深处。我们的一生,便是将这些内在的关系投射到外部的人际关系上的一生。
这一心理过程的根本动力是——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爱的体验的缺失,未被接纳的自我部分,都会成为未完成事件,促使我们渴望在亲密关系中得到补偿,获得治愈。
此时的亲密关系不再是亲密关系,而是渴望获得补偿的融合式亲子关系。
情绪不稳定型爱人,在亲密关系中玩的便是角色投射的游戏——“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内在小孩”与“理想化父母”。
理想化父母,是对童年进行补偿、给予无条件爱的完美父母。
当爱人是严厉的“内在父母”角色时,便设定对方为“内在小孩”角色,表现出的是对伴侣缺乏共情、控制甚至打压。
当爱人是受伤的“内在小孩”角色时,便期待对方成为“理想化父母”,表现出的是需要伴侣过度负责、情绪抚慰,以及给予ta幻想中所有的爱。
无论哪一种情况,你都有预先设定的角色,而非真实的自己。一旦你有与设定不符的表现,想要做自己,便意味着融合式的亲子关系被打断。
激发的是爱人类似婴儿被抛弃的恐惧与愤怒,表现出来就是过度的情绪反应和敌意。
直到迫于爱人的情绪压力,你以“内在小孩”或“理想化父母”的方式行事,最终完成角色认同实现融合,当下的事件才算告一段落。
当然,这两种内在关系模式处于不断的切换中,呈现出的就是爱人过度、持续、不稳定的情绪状态。
03守护“自我边界”,稳定自我是核心所在
可以看到,在融合的心理需求下,与情绪不稳定的爱人相处,并非通过单纯的沟通可以解决,因为情绪背后是一座庞大如同冰山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
显然情绪不稳定型的爱人,对自身情绪背后的心理机制是缺乏觉察的,因而无法有效管理自身情绪。
有不少学员谈及,与情绪不稳定的爱人相处,自身情绪也开始变得不稳定,或者逐渐变得情感麻木。在沟通或者更努力去“关爱”对方的尝试无效后,他们逐渐产生自我怀疑。
在关系中一个人有清晰的自我边界,那么他就可以充分成为他自己,具有自我的主动权,可以为自己负责,必要时可以接受他人帮助。在他人需要帮助时,可以自信地走进,同时尊重他人的边界。
他清楚地明白,自己和别人是两个不同的独立个体,应该有各自独立的感受、想法和选择。
作为成年人,每个人都必须首先为自己的情绪及需求负责,而不是首先为另一个成年人的问题负责。
亲密关系中一方过度的融合需求,首先会侵犯的是另一方的自我边界。因此守护自我边界,稳定自我,是核心所在。
明确自身的主体性,尊重自身的感受和需求
自身主体性,即“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感觉。
明确自身的主体性,意味着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去行动,而不是优先考虑他人的眼光和需求。
也可以说,你是你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被他人所使用。这可以帮助你在外界情绪干扰度较高时,优先关注在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被爱人的情绪所裹挟。
看见自身的感受和需求,你就做到了自我尊重;尊重自身感受和需求的合理性,你就做到了自我坚定。
向爱人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当爱人因为你没有按预期行动而生气时,你可以告诉爱人“你这样做我感到被误解了,我同样需要感受到你的尊重”。
不管当下爱人反应如何,重要的是,你聚焦在自身的内在体验,温和而坚定地主张自我意愿,而非迎合爱人的期待或者期待着去改变对方。
课题分离,只承担属于自己的课题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立足于此,他提出了“课题分离”这一具体解决方案。
所谓“课题分离”,就是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
即,伴侣的情绪只能由他自己负责,他的行为只能由他自己负责;你能负责的是与伴侣相处过程中自身的感受,并决定自己的行为。
本质上是,每个独立的成年人都只能为自己负责,无法对他人负责。
比如,当爱人因为日常小事产生不合理的明显愤怒时,改变对事情的认知从而调整自身情绪,是爱人需要面对和成长的课题;
而一旦爱人生气,尽管不情愿仍会费尽心思想要哄好爱人,是你需要面对和成长的课题。
比如,当爱人因情绪导致预先的计划泡汤时,如何与糟糕情绪共处以及承担相应的结果,是爱人需要面对的课题;
而原本想要计划如期进行,当下遵从内心意愿是否想要继续,是你需要面对的课题。
比如,当爱人因为你表现出不合预期的想法行为而生气时,改变有关爱的不合理认知是爱人需要成长的课题;自我尊重和自我坚定,则是你当下需要为自己完成的课题。
对自我进行觉察,明晰什么才是“我的课题”,做到课题分离,也就做到了守护“自我边界”。
只承担属于自己的课题,把爱人的课题交由爱人手里,这并非是自私或者冷漠。
《少有人在的路》有关爱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也就是说,真正的爱是促进双方在关系中的心智成熟。
边界混乱带来的过度承担责任,实际上剥夺了双方真正成长的机会。
不玩投射的游戏,不把爱人的情绪当真
情绪不稳定型的爱人,玩的是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的游戏,投射之后得到认同,游戏才得以进行。
当爱人是严厉的“内在父母”时,做到温和而坚定地稳定自我,你就不是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
当爱人是受伤的“内在小孩”时,把成长的课题交由伴侣手里,你就不必一定成为“理想化的父母”。
不去认同爱人投射给你预定的角色,始终以独立真实的成年自我与爱人相处。
也许短期这并不会改善关系的体验感,但随着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的游戏无法继续,爱人才有获得自我成长并调整内在关系模式的契机,关系的体验感才有真正改善的可能。
明晰爱人的情绪涌动之下,是融合需求主导的投射游戏,无异于小孩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发脾气,因此不必把爱人的情绪太当真,对爱人的情绪生成一种“钝感力”。
当然,守护“自我边界”,并非是僵硬地建立与爱人之间的边界线。
健康的自我边界是灵活和适应性的,它可以让你在关系中进退自如。
在此基础之上,你还可以帮助和引导爱人的自我觉察和成长。这需要你有强大稳定的自我,涵容爱人复杂多变的情绪,并具有深度觉察力。
如果你始终在关系中无法获得良好的体验感,离开,或者成为最合适的选择。
然而,即便是感到痛苦却依然无法离开一段糟糕的关系,这便是属于你需要去面对和成长的课题。
如果你是情绪不稳定型的爱人,这对维系健康良好的亲密关系显然十分不利,甚至对关系是破坏性的。
学会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共处,发觉情绪背后那些不合理的认知和需求,对自我进行深度的觉察和成长,从而构建良好的内在关系模式,是你需要面对的课题。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心理咨询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到你。
最后,情绪从来都不是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它是在提示内心深处那些有关我们的个人真实。
穿透情绪的迷雾,看见自我和对方的真实,并以此获得心智的成长,关系也就具有了非凡的意义——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