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35岁以上的大龄剩女会被男方无视?
这个问题问出了当下婚恋中“占了便宜还卖乖”的男性凝视,但放在婚恋市场上,又显得有一些别扭的“合理”。
要说直观答案很简单,因为按传统思维来讲,无外乎大众眼中所谓女人的花期已过,男方的需求和女方提供的价值不匹配。
这个提问一般出现在婚恋市场。
恋爱婚姻,本应该是先恋爱再结婚,而婚恋市场则是将“婚”放在了“恋”的前面,因为结婚这个时候变成了双方的刚需,而市场则是寻求一个长期共同生活的供需关系。
在这个市场上,你在选择人,人亦能选择你,不论男女都担任着供需的双重身份。
而作为同样也是大龄的男方,为什么会无视35岁以上的剩女呢?我们来看看男方的需求到底和35岁女方提供的价值哪里不匹配。
男方的需求,也是目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家庭,组建一个合格的社会单元。
而在男人眼里,稳定的家庭构成除了硬实力的经济基础之外,另外两大需求就是“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
生理需求
谁不爱年轻的身体呢?
生活中有不少白头到老的例子,但陪你慢慢变老的前提往往是,我曾抚过你年轻时的容颜。
把相似条件的女人放到一起,男人一定会挑年轻的。
不论男人处于哪个年龄段,也不管他们自身能提供什么价值,他们都希望有一个年轻有活力的伴侣,这是人性,也是动物性,是男人这种雄性动物与生俱来的属性。
年轻的身体,不仅意味着肉体的活力,还有更重要的是有着繁衍的价值。哪怕这个需求是异想天开,也不妨碍他有这样的愿望。
添加情感导师\/信:jiadais 一对一咨询帮你解决疑难情感问题!让您重获有品质的爱。
男性繁衍的欲望与生俱来
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分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
如果上面说男人喜欢年轻的身体,属于基本的最低级的生理需求,那么繁衍的愿望对于男方来说,则囊括了生理、归属两个需求,甚至能到自我实现的层面。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尽管是封建糟粕,但仍侧面反应了根治在中国人心底的繁殖愿望,即便到了如今的二十一世纪,还是有许多人抱有这样的观念。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原始冲动不仅属于中国人,也一样属于所有的雄性动物,所以地球上的生物才能一代代地更迭。
尽管从科学上来说,男人的DNA对孕育后代的贡献上来说并不比女人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全世界的孩子仍然随父姓的大环境下,男性的繁衍愿望在婚姻中还是占绝对主动的地位,女性往往是跟随者。
没有孩子就意味着绝后,对一个男人来说是耻辱,对他的家庭来说是绝户。
男性在择偶时,就一定会将繁衍的价值排序放到很高的权重。
而这种价值需求束缚的不仅仅是女性,也包括男性。
男女生育价值并不对等
从大众认知的生理上来说,女性最佳的生育年龄在25到30岁,过了35岁,就属于高龄产妇,卵巢功能下降,受孕几率下降,卵子质量下滑,出现胎儿畸形和妊娠疾病的几率,相对于年轻的孕妇来说会有所增加。
这些数字对男人来说,就相当于35岁女人的产品说明书,这些参数直接就告诉他,这不是他要的产品。
很残忍,但这就是现实。
而男性的生育年龄则比女性长很多,尽管医学上说男性精子最佳质量的时间是20-40岁,但男性的生育能力可以维持到很大年龄,这也是男人们在性别上更有优越感的原因之一。
去大医院的生殖医学科看看,多少想要孩子的夫妇在这里忍受痛苦,散尽家财地做治疗,只为有一个后代。
更残酷的是,许多夫妻查出男人不育,妻子则会默默陪伴治疗,即便治不好,也会考虑领养。
反之如果是女人不孕,则面临的多半是离婚,因为男人不能接受没有后代,必须要一个自己的孩子,换老婆也要生。
精神需求
男人在婚姻中的精神需求,包括比较类似的三观,顺利的沟通和谐相处,统称为情绪价值。
站在男人的角度,尽管如今仍是男权占主导的社会,对于情绪价值的要求,在他们心中有很重要地位。
不匹配的情绪价值
他们有的需要女人提问,有的需要女人配合,有的需要女人仰慕,有的甚至需要女人依附,就算有些男人思想较为现代,折中点也是需要两人的共同成长,这些都属于情绪价值。
而35岁以上的女人,经历过毕业、求职、职场的十年历练,基本应该形成了一个自己独有的三观。
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这关键的十年,陪伴你走过的,不是他,你经历过许多的第一次,也不是他,那些初心那些心动,全都不是他。
不是说所有男人都有处女强迫症,而是许多塑造三观的重要节点已经错过了,那些你曾经的沧海里,没有一滴有他的影子。
如今呈现在男方面前的,是个有着成熟心智和稳定三观的35岁的女人,她们普遍过了刚毕业时的迷茫期,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知道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
这不是一个不谙世事一眼能望见内心的年轻女孩子,35岁的女人很难做到迷茫发问、顺从配合、倾心仰慕、精神依附。
她们有的是更独立的心智,更丰富的内心,更精致的生活追求,而这些却是男人们价值排序里最不重要的。
男性排斥更高级别的磨合
即便是共同成长,两人也需要经过漫长的相处,将两人各自建立的行为模式和处世观念一点点拆解,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多沟通成本和时间,才能真正摸清双方的三观和底线。
在这之后,再来权衡是否有共同成长的空间和必要。若是能找到双方的共同点,探索到了可行性,才一点点共建属于两人独有的相处模式。
这些对男人来说,是难度很高的事情,若有年轻些的选择,男人宁愿在其他方面放低一些条件,也要达到年龄小一点的目标。
说得再直白和暗黑一点,在有些男人的眼里,年轻女孩好驾驭,生气了也好哄,相处久了甚至可以随意定制三观。
而成熟熟女,很难掌控,不用开口,隔着老远就能闻出PUA的味道。
女人作为需求者的困境
说了这么多,实际上只是分析的大部分男人作为需求者的时候,持有的固有观念对35岁女人的真实心理。
而女方作为需求者时,往往也不愿找各方面比自己条件低的,比如不愿找收入比自己低的,不愿找身高比自己矮的,不愿找学历比自己低的,自己没有房子就想找有房子的,自己有房子的女人则更想找有房子的男人才能配得上自己。
这也是几千年来男权社会给女性带来的固有思想,让她们把自己绑架在婚恋市场上,被凝视被取笑。
但是,在城市里的女人若都往上找,那么对男性的需求范围,就都集中到了金字塔的中上层,然而财富金字塔的中上层能有多少选择?
一个城市的总人口,除去一半女性人口,再除去已婚男性,除去18岁以下80岁以上的,再除去低收入和无房男性,再用身高、学历这些尺子一拉,剩下的可选择区间,可以想见是极少了。
社会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如此迅猛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不论是硬件发展,还是思想意识发展,已经为女性提供了各种可能性,不论是主动不婚,还是被动不婚,城市生活早已为女性独自生活配备了成熟的条件。
出门有网约车,修电器有厂家,修水暖有物业,搬家有搬家公司,外卖送到家,手机APP可以解决生活中大部分麻烦,国内外视频和文娱产业蓬勃发展为大众的精神世界供氧。
自食其力的女人们有工作收入自给自足,日常生活便利,精神生活富足,不再像以前急于“嫁汉”,就为了“穿衣吃饭”。
婚姻目的不再是搭伙过日子和繁衍后代,则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期待。女人们在这个期待中等到35岁以后也就不奇怪了。
事实上,早在20年前,内卷时代来临之初就出现了这个现象,一个城市的女人从22岁毕业开始算起,工作3-5年,考证搞事业一耽搁,很容易就到了30岁边缘,这是个普遍现象。
据2023年全国多省市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2年男女初婚的平均年龄区间已经升至27-32岁之间,35岁以上结婚的人群已经不在少数。
过了最佳生育年龄的女人们反而不着急了,医学昌明不断进步的今天,女性生育年龄也已经大大延长,许多女人有条件的女性开始用冻卵、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方法来孕育自己的后代。
最后我想谈谈,作为35岁的女性,如何面对婚姻这件事。
撕下“剩女”标签,尊重个体自尊
整个社会舆论和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仍然有将大龄女性归类为“剩女”甚至“老女人”的言论。
“剩女”这个词,从字面上看就已经体现出世俗对大龄女人的不友好。
一般人默认挑剩下的,往往就是不好的,而“剩女”,在大众眼里似乎是经过一轮择偶挑拣过后,剩下无法入选的人。
造成这种供需关系不平衡的现状,并不是我们的问题,这是成熟女人的精神需求和传统婚恋观念之间的矛盾,在传统婚恋市场遇到困境不意味着35岁就是“剩女”。
首先我们自己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虽然在婚恋市场,但不意味着人就真的成为了毫无感情的商品。
人性是复杂而多样的,人的际遇也是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人择偶的标准,和挑选商品时的可量化标准肯定是不同的。
挑选商品只需要看各项使用功能指标和参数,几乎所有数值均可以量化。
而择偶,充满着太多弹性因素,比如荷尔蒙的碰撞,家境和经历的相似,机缘的巧合和水到渠成的两情相悦,都是影响结果的因素。
没有在年轻的求偶期遇到对的人,结成伴侣,并不一定是女人本身的问题。
而在求偶期成功走入婚姻的人,他们没有被“剩下”,并不能说他们的人生胜利了,只能说按部就班,走入了世俗的传统路线而已。
既然35岁的女人们在年轻的时候,没有找到伴侣,那咱们就应该擦亮眼睛,果断撕去“剩女”标签,看清现实。
35岁女性唯一要战胜的是自己
请务必记住:35岁的女人和无视她们的男人并没有矛盾,因为他们本就没有交集,不必强融。
秉持传统思想的男人们,可以为了寻求青春和生育价值,降低要求找年轻的女孩,但年轻的女孩若想靠这些来换取稳定的资源,未来也将成为她们要面临的困境。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整肃内心,进一步肯定自己的价值,不要自我怀疑。不必勉强自己进入他们的语境,陷入来自对方的否定和压力。
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一种声音一个观点,而是充满着各种新鲜多彩的思想,有传统就有新思潮,有腐朽就有进步,无谓用自己有限的精力,去和相左的世俗价值观做搏斗。
暂时找不到真正能够欣赏你的人也没关系,你并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存在,任何年龄段都能活出一个人的精彩。
用丰富的认知和智慧充盈内心,去工作、去社交、去读书、去健身、去旅行,在能力范围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拥抱所爱的事物,稳固自身价值,发掘更多的爱好。
在这些过程中,找到与自己同频的人交流沟通,同类间正向的沟通,能更让自己有归属感和存在感,也是快乐生活的底层逻辑。
必要时不妨和心理咨询师聊聊,听听专业的意见,可以得到多几种梳理思维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滋生更多面对生活,消解孤独的勇气,开发出人生的多项选择,积蓄能量做自己的大女主。